釋迦牟尼佛在三十五歲那一年的十二月八日,開悟了「佛覺」。直到他八十歲二月十五日過世為止,一直都在講法。在那四十五年當中所教導的,就是「佛教」。釋迦牟尼佛被稱為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偉人,因此在現代依然有許多人盛讚「佛教」。
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斷言說:「如果存在著能填補現代科學之缺失的宗教的話,那就是『佛教』。」
德國的哲學家尼采也盛讚說:「縱觀歷史,佛教可以說是唯一一個條理清晰且邏輯性地去思考事物的宗教。」
被稱為「人工智慧先驅」的馬文·閔斯基說:「若要研究人工智慧,當然要以人類的智能、以及人
心是怎樣的一個構成、如何運作的作為研究對象。而佛經則是研究人心的最佳經典資料。」
即使在經過了兩千年後的現代,「佛說」依然震撼著人心、持續帶給人們影響。
幸福有兩種
那麼「佛的教導」是什麼樣的內容呢?那就是「人為什麼活著」的答案。
也許有些人會覺得「活著的理由?我從來沒想過這種問題」「反正就這樣活到了現在」。
然而,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:
「人生有目的。每個人都有不論多麼痛苦,都必須活下去的理由。」
活著的目的用一句話來說,就是得到幸福。不論男女老少,所有人最想要的應該就是「幸福」。
只是,佛教當中教導我們,幸福有兩種。一個是「相對的幸福」,另一個則是「絕對的幸福」。
相對的幸福
「相對的幸福」指的是我們每天在追求的幸福。
比如說:「享受美食」「買想要的東西」「被喜歡的人需要」「被稱讚感到開心」「可以好好放輕鬆」等等。
如果可以的話,心目中理想的生活,不是那種必須每天斤斤計較地記帳的日子,而是能夠悠游自在、財富自由的生活。並且能有個興趣嗜好,心靈也能過得很富有。
應該很多人都希望如此吧。
像這些「食衣住行方面都安定」「充足的存款」「和睦的家庭」「有成就感的工作」「充實的私生活」「身心健康」,會被稱為是「相對的幸福」,是因為這些都是透過跟周圍的人或是過去的自己「相比較」來感受到的幸福。根據比較的對象不同,喜悅的程度也有所不一樣,因此,「相對的幸福」總是伴隨著不安。
即使感到還算是幸福,但是看了社群網站,就會一下子感到不快樂。那是因為,看到了別人吃著高級料理、穿著最時尚的衣服、一家和樂融融的照片投稿。原本感受到的幸福感,一下子就雲飛煙滅。
也許有人會說「不要去比較不就好了」。但是,我們人只有相對的智慧,很難做到不去比較。
「鬼」會破壞一切
另外一個所有的「相對的幸福」共通的特點是「不持久」。
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:「諸行無常(所有的一切都是不會持久的)」。我們所珍惜的幸福,不知道什麼時候、會因為什麼樣的事情崩潰毀壞。
日本知名的漫畫《鬼滅之刃》有這樣的一段內容。
「我曾深信幸福的道路會永遠持續下去,直到被破壞了才知曉,這份幸福如履薄冰。」
「對於自己喜歡的人或是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人,會希望對方不管是明天或後天,都能一直活著。然而,那充其量不就是個願望,並非什麼絕對的保證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,人們會那樣相信。」
在這部作品當中,有許多場景描繪的是,人們突然遭受鬼的攻擊,幸福在一瞬間被破壞殆盡。當然現實生活中並沒有會吃人的鬼存在,但是破壞幸福的緣,則是有千千百百種。
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,失去了工作或是住所、家庭分崩離析。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日常幸福,是很容易轉瞬即逝的。
賈伯斯所講的真實
「年輕」這個幸福會被「衰老」奪走,「健康」這個幸福會被「疾病」奪走。即使是在社會兩極化極為嚴重的格差社會中,「死亡」也會平等地降臨到每個人身上。
智慧型手機iPhone的創造者史蒂夫·賈伯斯(Steve Jobs)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,對學生們這樣說道:
「一年前,我被診斷出得了癌症。早上七點半,我被送去做檢查,很清楚地發現胰臟上有腫瘤。那時候我甚至不知道胰臟是什麼器官。醫生告訴我,這幾乎是無藥可救的癌症,我應該活不過半年。」
「死亡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終點。」
「現在你們是嶄新的存在,但你們終將老去,然後消失。很抱歉我說得這麼沉重,但這是真實。」
當生命到了盡頭的時候,我們辛辛苦苦拼命追求的「相對的幸福」,會變成怎樣呢?
有一個男子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成了大富翁,賺到了足夠他一輩子吃喝玩樂的錢財。他既有朋友,也有戀人,過著一帆風順的人生。然而突然有一天,他被醫生宣告說「已經是癌症晚期」。
他在去世前,這樣吐露自己的心聲:「我好想能繼續活下去。明明很多事都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能夠做,我卻要死去了,留下的唯有錢財。我的人生是幸福的嗎?回顧自己的人生,我感到非常後悔。」
即使擁有令人羨慕的幸福,在即將死去的時候,所有的幸福也都將失去光輝,必須獨自一人去往下一個旅程。
絕對的幸福
「相對的幸福」在我們活著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是,它畢竟只是我們用來活著的方法手段,而不是活著的目的。
釋迦牟尼佛教導的「絕對的幸福」,是指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不會改變的幸福。這個超越衰老、疾病和死亡的不滅的幸福,才是古今東西所有人共同的終極願望。
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「出生為人是為了得到絕對的幸福。斬斷痛苦的根源,得到從此世直到未來永遠的幸福,這是只有出生為人才能夠達成的、極為殊勝的目的。」
當達成這個人生目的的時候,我們每一個人,都會湧現出「生而為人真好」這個生命的大歡喜。
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
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。」
(意譯)
出生為人難,而如今已經出生為人;聽到佛法也難,而現在已經聽到佛法。所以,無論如何都要在今生得到拯救,否則,要到哪一生才能夠得救呢?永恆的機會,就只有現在。
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年前,就為我們闡明了這個幸福世界的儼然存在。而這,就是「佛」的教導,也就是佛教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