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櫻花

親鸞聖人

親鸞聖人是開顯淨土真宗的祖師聖人,在今天,被譽為世界之光。

正如親鸞聖人自身所說「親鸞絕不弘揚珍奇之法,只是如來之教法,我信之,也教給他人聞之而已」,親鸞聖人一生都致力於闡明佛教(釋迦如來的教義)這一件事情。

淨土真宗親鸞會,是信奉、傳揚親鸞聖人教義的親鸞學徒們所組成的團體。

(平安時代末期~鎌倉時代中期) (1173年~1263年)

櫻花 花瓣
櫻花 花瓣

親鸞聖人一生的軌跡

生於京都

約800年前 (1173年)

9歲

29歲

31歲

34歲

35歲

40歲後

52歲左右

60歲後

84歲

90歲(1263年)

從關東回到京都

■9歲 出家――對無常感到震驚的聖人

櫻花 花瓣

親鸞聖人約在840年前,出生於京都。

他4歲喪父,8歲喪母,驚覺下一個死去的會是自己,9歲的時候在比叡山出家,成為天臺宗的僧侶。

據說出家的時候,親鸞聖人作了下面這首詩。

櫻花雖易逝 猶信明日在

焉知夜半裡 風雨會否來

 

「現在開得再燦爛的花朵,也會因為一場風雨而凋落。
人的生命甚至比櫻花還要短暫易逝。
請別說要等到明天,能否今天就為我剃度呢?」

聖人出家的目的只有一個,那就是爲了解決這生死一大事。

*生死一大事:是指會沉沒在永久的痛苦之中,還是會得到永恒的樂果的一大事。)

■9歲~29歲 在比叡山的艱苦修行和煩惱的搏鬥

親鸞聖人在比叡山的20年當中,專心致志地投入天台宗的修行。所謂天台宗的修行,就是壓制煩惱(慾望、憤怒、愚痴等)以求開悟。

聖人雖然連大曼行這樣困難的修行都完成了,卻依然未能解決生死一大事。

「千日回峰行」

這種天台宗的修行法,是需要七年時間的苦行。

親鸞聖人完成的是比這“千日回峰行”更加艱苦的大曼之難行。

由琵琶湖眺望的比叡山

■29歲 下山 專心一志只求解決後生

從比叡山俯瞰琵琶湖,聖人說

「為什麼我的心,就不能像那琵琶湖水一樣平靜下來呢。
越想要使它靜止,反而卻更加的紛亂。

為什麼就不能像看見那輪月亮一樣,看到悟道的明月呢?
煩惱如層層的亂雲,遮住開悟的明月。

如果就這樣死去的話,後生必然漆黑一片。

這一大事,該怎樣才能解決啊!」

 

29歲的時候,聖人對天台・法華經的教義絕望,終於下定決心下山。

 

*後生一大事:意指生死一大事。

■29歲 和法然上人相遇

親鸞聖人揮淚離開了比叡山。

為了尋找能夠引導自己解決後生一大事的人,親鸞聖人正在京都的街道上徘徊的時候,在四条(地名)的大橋上遇見了過去在比叡山的法友──聖覺法印。

由聖覺法印指引,親鸞聖人遇見了吉水的法然上人,得以聽聞阿彌陀如來的本願。

■29歲 信心決定

法然上人  竭盡全力

講說彌陀  他力本願

聖人即在  一念之間

得以決定  真實信心  

(摘自《親鸞聖人之歌》寶尋作)

 

親鸞聖人29歲的時候,依靠阿彌陀如來的本願,解決了生死一大事,被彌陀救攝成為後生光明的心。這被稱為信心決定。

被彌陀救攝后,親鸞聖人以“阿彌陀如來的大恩,粉身碎骨不足報”這樣的報恩之心,畢生致力於闡明阿彌陀佛的本願。

聖人的一生,可以說是波瀾萬丈。

■31歲 斷然決定食肉娶妻

使眾生以本來面目得到拯救的彌陀本願

 

為了闡明「不論什麼樣的人都必定會拯救,使其得到絕對的幸福」這彌陀的本願,親鸞聖人毅然「食肉娶妻」。

「食肉」就是指吃魚或是動物的肉,「娶妻」就是結婚的意思。

當時的人們認為,所謂佛教就是捨棄家庭,進入山裡遵守嚴格的戒律修行以求開悟的教義。所以聖人身為一名僧侶卻公然結婚,這是轟動社會的大事件。

 

雖然飽受「破戒僧」「墮落和尚」「花和尚」等誹謗攻擊,但是親鸞聖人卻還是為我們闡明了彌陀的心意。

 

「不管是僧侶,還是在家之人,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,以其本來的面目,平等地予以拯救——這,就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。

這真實的佛法,現在正是要明確告訴大家的時候。

一想到阿彌陀如來的廣大恩德,不管什麼樣的誹謗,都根本算不了什麽。」

──聖人食肉娶妻的真意──

(摘自動畫片《世界之光・親鸞聖人》第二部)

■34歲 三大諍論

為了開顯彌陀的真意

 

親鸞聖人為了糾正對彌陀本願的錯誤理解,與法然門下的法友進行了3場大諍論。

諍論的名稱以及透過諍論闡明的事情如下:

 

●體失不體失往生的諍論

(彌陀的拯救不是死後,而是現在)

 

●信心同異的諍論

(彌陀的拯救是平等的)

 

●信行兩座的諍論

(彌陀的拯救唯憑信心才能獲得)

■35歲 被流放到越後(今日本新潟縣)

強調一向專念無量壽佛

 

聖人因為強調佛法的結論──「一向專念無量壽佛」

(能為我們解決後生一大事的就只有阿彌陀佛一佛,所以要相信彌陀一佛),因此激怒了相信日本神道教的權力者,而被流放到越後(新潟縣上越市)。

然而聖人卻微笑說:「此亦為師教之恩所致也」(這也是我的恩師──法然上人的命令),在被流放的五年中,向越後的人們傳播了彌陀的本願。

親鸞聖人在居多濱(越後)上岸

■40歲過後~60歲過後  20年間在關東傳法

御同朋、御同行

 

流放結束後,親鸞聖人去了關東,以常陸國的稻田(茨城縣笠間市)為中心,一心一意地從事傳法的活動。

聖人以雪為褥,以石為枕,為討厭佛法的日野左衛門講說佛法。面對持劍殺來的山僧弁圓,稱其「御同朋、御同行」,親切地為他講說彌陀的本願,這些事蹟,至今仍被人們廣為流傳。

之後,年過花甲的聖人,回到了故鄉京都。

*御同朋、御同行:兄弟、朋友的意思。

稻田的草庵

■52歲左右  完成《教行信證》(全6卷)的大綱

淨土真宗的根本聖典

 

這一時期,聖人完成了主要著作《教行信證》的大綱。

在《教行信證》中,闡明了一切經中最重要的經文——「本願成就文」的教義。

 

由「本願成就文」而明確得知的事情

●御本尊是御名號

●佛法極於聽聞

●由他力(阿彌陀佛的力量)得救

●現在當下得救(平生業成)

●唯由信心而得救(念佛是報謝佛恩)

■84歲  和長子善鸞斷絕父子關係

親鸞聖人得知留在關東的長子善鸞歪曲佛法的事情之後,再三寫信勸誡,然而善鸞卻一意孤行,絲毫沒有改過之心。

絕不能因自己的孩子而使眾多的人墮入地獄,爲了正確傳達彌陀的本願,親鸞聖人最終斷絕了與善鸞的父子之緣。

 

如此可悲, 夫復何言!

吾今已不為汝父。

亦斷不以汝為子。

悲哉。

親鸞聖人的「斷絕父子關係書」

■90歲  去世

聖人臨終時留下的遺言

 

我雖壽命將盡,

要還歸安養淨土,

卻如同和歌灣片男浪海岸的波浪,

湧來復去﹑湧來復去。

一人在歡喜,應知是兩人,

兩人在歡喜,應知是三人。

那一人就是我親鸞。

 

不久,我今生的壽命就要結束了。

雖然我要回歸彌陀的淨土一趟,但是就像那剛剛退去又奔湧而歸的海浪一樣,我立刻就會返回來。

所以,當你一個人的時候,應該知道是兩個人,而兩個人的時候,應該知道是三個人。

高興的時候也好,傷心的時候也好,你都絕不是孤單一人。

你的身邊,一直有我親鸞在。

和歌灣片男浪海岸的波浪
bottom of page